担当社会责任,大数据就有了温度和能量


作者:盘和林
据京东金融在2018年GIC全球创新者大会上发布首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在推行数字普惠金融方面,京东金融累计服务20万中小微企业,贷款总额近5000亿元;在全国1700个县、30万个行政村开展各类农村金融业务;截至今年6月筹建农村金融小站近6000家,覆盖28个省份超过1100个区县,服务乡村用户超过1600万人。
大数据_数据分析

此次全球创新者大会主题为“数字创造文明”, 然而对大多数人而言,数字是没有温度的,正如人们常常抱怨的:“我所面对的只是一串串冷冰冰的数字。”业界很多大佬以极大的热情宣称我们已进入了ABC时代,即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时代,可很多人对此并非只有欣喜。固然,这些前沿技术的发展会进一步便利日常生活,但也意味着数据和算法将会在某种程度上“掌控”人们的生活,这不免让人担忧。

很多人以“技术中性论”为大数据等技术辩护。技术中性论认为,技术对社会组织和文化等的发展并没有什么特殊影响,就其特殊应用而言,技术是中性的,它本身并未预先规定和包含它的特殊应用和可应用性。技术就是技术,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关键是把它用于何处。简而言之,人类对技术的不同应用,纯粹是人为地从外部施加的,与技术的性质无关。

“技术中性论”虽为一些学者接受,但也暴露出了它不够清晰的弱点并受到诘难。具体到大数据,问题或许更复杂。首先,数据怎么采集,哪些数据被保留哪些数据被舍弃,需要人为设定;其次,也是更重要的,处理数据的算法是由相应的工程师去编写的,那么算法里必然包含着工程师的想法,尤其在罪犯识别等比较敏感的应用领域,数据输入到数据处理很容易形成失真甚至有害的闭环反馈。

因此,有人提出,算法的运作必须对公众是透明的,比如哪些数据被输入,结果如何产生,并且最后的裁决阶段必须由人来参与。这样,问题的关键就成了如何让数字变得有温度和能量。

可以说,近些年大数据和算法在金融数字领域的应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板。值得欣慰的是,我国一些金融科技企业巨头们,都通过为用户创造价值从而实现业绩的增长,并且把普惠金融作为企业的重要目标之一,遂使被很多人视为冰冷的技术,有了更多人情味。

普惠金融,是指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等弱势群体是其重点服务对象。由于技术限制、融资渠道狭窄、缺乏有效抵押物、银行审批过程长等限制,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长久以来都没能得到妥善解决。而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则给了包括京东金融等在内的金融服务企业实现普惠金融、解决小微企业等弱势群体融资难提供新思路的机会。比如近几年,京东金融通过与供应链深度结合,挖掘交易与物流中产生的大数据,创建了一套基于数据驱动的全新产品和风控体系,开启了“金融+科技+产业”的深层次探索,大大提升了企业的融资效率。据悉,在推行数字普惠金融方面,京东金融累计服务20万中小微企业,贷款总额近5000亿元。

让金融数字更有温度的,还有金融数字在精准扶贫等民生性事业里所起到的作用。数据显示,京东金融通过扶贫众筹,完成来自近60个国家级贫困县的超过300个项目的众筹,总金额超过1214万元,平均超过筹款目标3至5倍,贫困家庭平均增收5300元,几乎两倍于我国最低扶贫标准每人每年的2855元。

从企业社会责任的性质来看,企业不仅要履行较低层次的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这些社会义务,而且要履行社会期望其履行的或企业自愿履行的较高层次的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多项研究表明,履行社会责任虽然不能在短期内给企业带来显著的收益,但能给企业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带来难以估量的回报。

今天,越来越多的企业把承担社会责任当成有利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这说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与社会的联系愈加紧密,企业也越来越意识到自身的“企业公民人格”,愿意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甚至把社会责任统一于企业的发展战略。如此,既承担了社会责任,又实现了企业的发展,可谓双赢。这是我们乐见其成的局面,也是应该积极提倡的做法。

诚然,数字本身没有温度,然而当我们赋予了数字以使命感,用数字科技去做对的事时,数字就会变得温暖起来并有了能量。在这个意义上而言,大数据并非“技术中性”,金融数字只有变得有温度和能量,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来源:上海证券报
45期CPDA课程